走进三清茶
 三清茶简介
 茶园基地
 旅游观光
 资质荣誉
 三清茶历史
 大事记
 视频展示
 三清茶厂
三清茶历史
 

三清茶传说
乾隆帝御制“三清茶”及茶宴联句

三清茶传说

    三清茶又名“女娲殿茶”,产自浙江省著名旅游景点萧山戴村石牛山森林公园,因其“香气清高持久,滋味清醇爽口,汤色清澈明亮”,而得“三清”之名。说起“三清茶”,当地人民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远古之时,自天上富有同情心的神牛纳东海之水解了戴村当地遭遇的那一场前所未有的干旱之后,虽因触犯天条而被玉帝处死,化做石牛山,但从此石牛山中青松翠柏,披阳迭翠;更有那漫山遍野的山花烂漫,芬芳入鼻。山涧中细水淙淙,风送泉韵,和着鸟儿们的吟唱,清心悦耳。人越往山中行,越显林静山幽,绿荫遮天蔽日。林中鸟飞兽走,蝶舞虫鸣;地上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当地有位隐士,不仅敬佩舍身救百姓的神牛高义,更敬仰神牛给石牛山所带来的神奇景色。为了石牛能永远安卧于山岗,为了美景能长留人间。隐士迁居山上,结草庵以自居,颐神养浩,决心永远守护着这一头石牛,决心永远守护着这大片神奇的土地。从此隐士的足迹踏遍了石牛山的山山水水。有一天的清晨,隐士又像往常一样,走出草庵去巡视山林。当他走到一片绿荫芳草地时,被绿树丛中的几株枝叶细嫩,青绿有光,锋芒显露的树丛所吸引。隐士走近细看,惊奇地发现这不就是传说中的茶树吗?这真是上天的恩赐啊。于是,隐士近水楼台先得月,其叶而饮之。一把茶叶入口,只觉满口清香,沁人心脾。于是隐士采山岚之精英,集云雾之瑞气,辛勤浇灌,精心侍弄。功夫不负有心人,数年之后,他终于培育出一种“香气清高,汤色清澈,滋味清醇”的茶叶。从此,隐士一边在石牛山洞盘顶修炼,一边在清晨采摘收集清明前后的茶叶,并用山泉泡茶为山下的村民解渴治病。为了造福村民,隐士手把手地教村民种植和制作茶叶。自己也长期用山泉泡饮,竟在人间数百岁,殊无衰老之容,终而得道成仙。升天之时,竟在洞盘顶上留下了他升天时的脚印。后人为了纪念隐士的功德,就在山上 “三清殿”供上他的神像。从此,因 “三清茶”泡后汤色鲜嫩明亮香气芬芳,入口满口甘醇,冲饮三次而茶味不减,被称为“佛天雨露”。

    元末,朱元璋率领军队在云门寺练兵。元军得知后,派大军围剿。朱元璋寡不敌众,只好东躲西藏。有一次,躲进了狮山古村山顶上的“女娲殿”。朱元璋又饥又渴,想吃点点心充饥,想喝点茶解乏消困。卫兵发现女娲殿前供着点心和茶叶,就取了点茶叶泡了一杯浓茶给朱元璋。朱元璋一杯浓茶下肚,顿觉喉舌甘爽,心清目悦,心里直叹:可谓“此茶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尝”。等到朱元璋成就帝业后,就将“三清茶”誉为“女娲殿茶”,并将其作为朝廷贡品,年年上贡。从此,一个个面孔印着茶芽的细嫩,人、茶园、大自然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乾隆帝御制三清茶及茶宴联句

        乾隆皇帝每年正月初二至十六日,要到重华宫举行茶宴联句、吟诗酬唱一番。重华宫位于紫禁城皇宫内廷西六宫之北。它为三层宫殿院落,居中的宫殿名重华宫,前为崇敬殿,后为翠云馆,并各有东西配殿,东临漱房斋及其戏台。清宫廷统称之为重华宫。
        乾隆皇帝在重华宫钦点文臣学士能诗者入宴,与宴十八人,寓唐太宗“十八学士登瀛洲”之意;后,又增至28人,喻合二十八星宿之数。清沈初《西清笔记》云:“新正重华宫联名,先期南书房进绿头签,上列诸臣衔名,军机大臣为一束,上书房为一束。南书房为一束,外廷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侍郎为一束,上命纂四库全书时在馆总纂总校诸臣为一束,候上择定。近常派二十八人。或有奉特派在名签外者。”茶晏联句的内容,乾隆皇帝曾在乾隆六十年(1795年)曾命题谕旨:“取政治典章之大者为题”。当然,茶宴联句中除政治、典章内容外,还有以新春雪为题的咏雪、雪象、雪狮等;以及三清茶、爆竹、冰灯、冰床、冰嬉、元霄、春胜、书福等内容命题,以此反映宫廷生活习俗和欢度佳节之情景。(摘自历史大观园)
        清宫廷中皇帝召集诸臣及文人作诗联句形式,始于康熙朝。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十四日以海宇荡平、兵革偃息,大宴百官于乾清宫。康熙皇帝兴奋之余,仿汉武帝在柏梁台与诸臣作诗联句,共赋七言诗,每人一句,每句用韵,一句一意,世称之为柏梁体诗。当时赋诗者共93人。后来,雍正皇帝也曾命王公大臣及内廷词臣,云集乾清官赋柏梁体诗。乾隆皇帝将宫中茶宴联句,视为后世必遵之家法。他在《高宗御制诗全集》旨意道:“是以新正仍于此庆岁,命子皇帝及廷臣等依例茶宴联句,预顾而乐之,亦文筵所罕觏,将来世世子孙,即当遵为家法。新正撰吉于此,授简赓吟,万年长如今日,岂非西清佳话,我国家吉祥盛事也”。嘉庆、道光两帝都为之举行过茶宴联句,但咸丰皇帝及后世皇帝已不再举行。
        乾隆皇帝将茶宴联句由乾清官移址于重华宫举行,而且,他也不同于康熙、雍正皇帝设酒宴诸臣于乾清宫,而是别出心裁,不设酒馔,以自己配制的“三清茶”款待,并布果订盒为席(清档记载,茶膳房伺候果盒,内装有以白面一斤八两、青豆面、豌豆面、芝麻、高粱米面各四两、白糖八两、香油五两制成的饽饽点心)。入宴文臣学士与皇帝边饮茶、品尝,边赋诗,咏吟联句,馨香满庭,胜有“重华文宴集群仙”之雅境。
乾隆皇帝在御制《重华宫集廷臣及内廷翰林等三清茶联句》中诗云:“活水还胜活火烹,三清瓯满啜三清。”所谓“三清茶”,即以三清龙井茶为主,附以松实、梅花、佛手三种烹茶。乾隆皇帝曾得意地标榜过,他在《三清茶诗》中谈及“以雪水沃梅花、松实、佛手啜之  名日‘三清’。”其诗云:
                                  梅花色不妖,
                                  佛手香且洁,
                                  松实味芳腴,
                                  三品殊清绝。
        松实,即松果中的籽肉,可以命备监从御苑中之百年古老松树上采集;梅花,即是腊梅,据北京气候恰在新年正月时含苞欲放,可由奉宸苑职掌花圃供奉;佛手,果实鲜黄色,香气浓郁,有理气和胃之功效,为广东南方一带及藩国进贡宫廷的礼品。
        因此,乾隆皇帝对自制的“三清茶”尤为满意,曾在御制诗中云:
                                  高节为邻德表贞,
                                  喉齿香生嚼松实,
                                  心神春满泛梅英,
                                  拈花总在兜罗手。
        乾隆皇帝为使“三清茶”达到色、香、味、形的俱佳效果,特旨命清宫内务府要选择御苑内纯净晶莹的白雪,然后融于茶瓷瓯内,放在竹茶炉上烹茶。
        如今,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着一只方不盈尺,高仅四寸,圆上方下,陶泥为膛,周实以土,编篾作围,工精料贵又古朴素雅的竹茶炉,无疑是一件我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佳品。
        乾隆皇帝十分赏识这只竹茶炉,乾隆十六年(1751年),他第一次南巡回銮至无锡惠山时,在听松庵见到明代僧人性海所制竹茶炉,古朴可爱。汲二泉水(在惠山,传唐陆羽评为“天下第二泉”),拾松实堕枝,烹茶啜茗。前人有竹炉题咏,乾隆皇帝也即兴题诗,铭刻在这只竹茶炉底上。其后,乾隆皇帝命宫中作匠仿制了两只竹茶炉,分置放于清宫内廷和河北蓟县盘山行宫(又名静寄山庄,康熙及乾隆两帝多次来过这里)。故宫藏的这一只竹茶炉,就是当年的那件仿制品。
        也许,乾隆皇帝与文臣学士们聚集重华宫饮“三清茶”及茶宴联句时,有可能是用这只清宫内廷所用的竹茶炉为之烹茶的。
        乾隆皇帝为使重华宫茶宴联句增加欢乐气氛,使之雅趣盎然,遂旨意清宫总管内务府,将其“三清茶”宴联句诗,书咏摹印在茶瓷瓯上和茶壶上,凡茶毕后,可赏赐文臣学士们怀揣高兴而归。

 

 

Copyright ©涓夋竻鑼剁綉 all rights reserved.
寤鸿浣跨敤 1024*768 鍒嗚鲸鐜囷紝IE6.0浠ヤ笂娴忚鍣ㄦ祻瑙堟湰绔欎互杈惧埌鏈浣虫晥鏋?| 缃戠珯澶囨鍙?娴橧CP澶?9004705鍙?1
娓呴銆佹竻婢堛佹竻閱囩殑濂借尪鈥曗曚簯鐭充笁娓呰尪 鏉窞钀у北浜戦棬瀵虹敓鎬佽尪鍦? 鎬荤粡閿 閿鍞數璇濓細0571-82258778